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39章:技术学校

手机直接访问:m.54kanshu.com

兵工厂技术学校建在原莱芜铁矿监督太监衙门里,这座衙门是莱芜一带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坐落在莱芜县城内,三进四处堪比王侯宅邸。宅内有轩室廊庑,亭台楼阁,绿柳翠竹,端的是风景如画、静頥怡人,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陪同刘重元参观的是他亲自邀请的山长毕懋康老先生。这位毕老先生乃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比刘重元早了十几界,是科场的老前辈了,朝中几乎没有与他同期和更早的了。其先后担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南京通政使到兵部右侍郎。因不能与太监共事所以辞官归故,之后再济南建立历山书院。

毕老爷子最是喜欢研究军器格物,曾经制武刚车、神飞炮等军器献给皇帝,以图能够沙场建功,械成后又编辑《军器图说》。去年刘重元亲自赶到济南,请求毕老爷子出山,执掌技术学校,已经六十八岁高龄整日里含饴弄孙的老爷子,听了刘重元的介绍和构想之后,欣然同意,还主动捐助一万两银子助学。

毕老爷子在山东做官、办学十数年,德高望重,因此他振臂一呼顿时应者如云,虽然听闻是技术学校,专门培养技术工匠的地方,官宦士绅人家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但是捐资助学、送族中困难子弟入学、前来任教这些事情还是踊跃非常的,毕竟这是总督大人办学,毕老爷子任山长,总要给几分面子。

因此,去年四月份之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有三百多名来自山东和豫东各地的少年来到莱芜,毕老爷子也精神抖擞的开始了山长生涯。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像孔老夫子一样,收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尤其是在山东更是如此。

毕老爷子先是以自己的威望请来了二十多位在乡仕宦,其中不乏学问大家,然后按照之前操办历山书院的模式开始了技术学校的教学,主要讲授的还是四书五经和儒家经典,当然考虑到这毕竟是技术学校,学生们总要学点儿制造军器的知识,因此,毕老爷子还找来了自己的门生吴奇逢讲授军器制造。

这位吴大人乃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曾经出任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多年,并掌管军器局,有很深的军器制作经验。不过吴奇逢只顾照着大明各种兵器进行介绍,什么稀奇古怪的兵器,越是少见越是大讲特讲,云山雾里一顿狂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确是啥都没有学到。

刘重元依然记得几个月前第一次前来考察视察学校,就觉得不对劲。当时虽然是刚刚开班,学子们却从早上熟读四书五经,然后是大儒殷之辂讲授周礼。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从礼乐的起源、重要意义,洋洋洒洒的讲了一个多钟头,上午就过去了。

吃完简单地中午饭,又有心学大佬叶绍袁讲解王阳明心学。前后也有大半个时辰,直到毕老爷子查见刘重元脸色不好,立即醒悟过来这位总督毕竟是为了造军器才开办的这所技术学校,赶紧安排吴奇逢来讲授军器。

“我大明火器天下无敌,最厉害者当属子母百弹铳:用熟铁打造,每管铳长一尺五寸,外箍小铳十个,各长五寸,嵌装在木柘柄上,每铳内装铅弹数十枚。每次射击,数十枚铅弹一起打出,端的是威猛难挡!”穿着长衫戴着四方巾的吴奇逢约莫五十多岁,看起来瘦瘦小小一阵风就能吹倒,但是说起火器确是充满了激情,看的刘重元直摇头,当年在兵部时就不大看得上这个书呆子,现在教起学生来更是让人无语。

“又有飞天神火毒龙枪:以铜铸或用铁打造枪身,长一尺五寸,中空,内装铅弹一枚及火药,枪身前端两分开,枪锋各长二寸五分,上蘸虎药,枪身两旁绑缚毒火两筒,这种枪可一器三用:远距离时,发射铅弹击敌;近距离时,则点燃毒火烧敌;肉搏战时,则举枪锋刺敌。端的是妙用无穷,可惜我明军军官贪鄙怯懦不愿战,士卒羸弱不堪站,俺们在工部造的再好的军械也不顶事,只是徒然都送给了东虏而已。哎!”

听到这里,刘重元再也忍不住,出口反驳道:“练石先生,重元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你说飞天神火毒龙枪妙用无穷,我且问你,这毒龙枪远射铅弹,打多重铅弹?穿甲何如?射程几何?近距离时点燃毒火烧敌,毒火能烧多远?又能烧多久?再到肉搏战时举枪锋刺敌,这毒龙枪有多重?士卒能举多久?”

学生们看到师长被诘问,顿时兴致勃勃的看着吴老师。吴奇逢见到刘重元就有些畏缩,数年前在京城就常常被这个年轻的兵部官员怼,此刻听到刘重元的连番诘问顿时目瞪口呆。

“我来告诉你,毒龙枪打铅弹十五步外不能穿甲,甚至不如鸟枪;以毒火烧敌只能三步之内;毒龙枪重达十七斤,士卒举之不过三刻,根本不可能举枪锋刺敌,比起长矛又差远了!”刘重元冷笑道:“所以这毒龙枪就是个怎么用都不好用的废物,边军士卒宁愿拿根木棍也不愿意用毒龙枪,过往每年工部都要造上数千支发到边镇,全都锁在库房里面吃灰生锈腐烂!”

吴奇逢自治辩驳不过,只得恼羞成怒的说了一通“不知所谓”的话,就气呼呼的走了。

之后,刘重元与毕老爷子深谈了很久,重新申明了技术学校的办学宗旨,要求老爷子调整治学的重点。犹记得那晚老爷子颇为纠结的说道:“子乔啊,老夫也知道这技术学校重点还是要学技术,只是看着这些少年从此走上歧途总觉得于心不忍啊!之前是没有条件,如今老夫也筹到不少银子,足够支持下去,子乔,你看我们是不是能让他们不要脱离圣人之道,毕竟这才是根本啊!”

原以为能写出《军器图说》的老爷子应该足够的开明认识到技术的重要,却不想对于儒学的推崇对技术的蔑视是刻到了骨子里。

但是也不能说老爷子是错的,实在是技术官对比科举官,那地位真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大明工匠也是可以做官的,兵器打得好、瓷器烧得好、种地种的好,与国家有利,当然需要做到最顶尖才行,都有可能被皇帝授官,毕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指望读书人去做好。

但是慢慢这项制度被成化、正德几位先皇唱歪了经。就连那些小曲儿唱的好,杂耍耍的好,画画儿画的好的,都被皇帝授官,史称为传奉官,也就是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最多的时候高达四千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皇帝身边的太监收钱授予的,说白了就是卖官鬻爵,自然是声名狼藉。

就单说这批年轻人,老爷子细细想想,就算是学有所成,今后能够提升大明的军器制造能力,这些少年最多也就做到军器局的大使而已,军器局大使正九品不入流,归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管着,虞衡主事是正七品,一般是新科进士充任。也就是说这批少年刻苦学习,辛劳一辈子的天花顶,确是走正经科举道路的地板。

这还只是从仕途上来说,从个人修行上,学习儒家经典乃是通向圣人之道的康庄大道,而学习技术这些细微末节只是钻进了格物这个蜗牛壳里,从此只能与工匠为伍。

如此一想,毕老爷子自然逐渐就转换了想法,尤其是不少的理学大家来任教之后,时常以少年们的前途质问,结果慢慢的技术学校就转化成了传统的书院。

“老先生,我大明每三年就有三百多名士子登科,在他们的背后是三万多名举子数年如一日的赴京会考,在数万名举子的背后则是数十万名的秀才。老先生,以你这些天的观察,这三百多名少年,今后能有多少能考取秀才?又有多少能够考取举人?再有多少能够考取进士?”

“这个?”毕老爷子沉默了。

读书是需要天分的,是需要灵性的,天分一般的人,不一定读不出来,但是这个概率实在是太小太小。天分在十岁之前都能看的明明白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但是小时不佳大了大概率更是不佳。

这批少年天分都一般,要不然也不会被送过来,真正天分好的族里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会保障衣食供给,好考取功名为族里争光争利。

“老爷子,你觉得是让他们一辈子穷首皓经数十年如一日的去赶考,到老了依然蹉跎一事无成,只是去赌一个两个能考中?还是把他们培养成技术专家,为大明真正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更好呢?”

经过这次的谈话之后,刘重元亲自制定了排课表,大幅度的削减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的内容,主要的时间则用来学习《九章算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科学著作,还有译注的《几何用法》、《西学杂著》、《泰西格物》等西洋科学、文化和哲学著作。

刘重元还从军中请来了几名年纪大的军官,每周排出几节课,教授学生们习武,练习骑马、射箭之术,一方面强身健体使精神振奋,另一方面则是能够有所适应军旅生活,就像后世的军训一样。

大部分的理学大家都气呼呼的挂冠而去,刘重元另外聘请了汤若望等西洋传教士,来教习西洋算术、天文和物理等知识。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之后,技术学校确实是大变样了。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54看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