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40章:技术学校2

手机直接访问:m.54kanshu.com

即便是在金州的日子里,刘重元一直关心着技术学校的教学情况,毕老爷子有没有故态复萌?学生们学习科学和西洋学问有没有阻碍?有没有进展?学生们的衣食可还足够?等等,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就从金州写了十多封信给王徽和山长毕懋康,关心技术学校的进展情况。

结合记忆中的中学生课表,刘重元亲自动手,为学生们编列了课表,按照每旬上课九天休息一天来排课,每天要排八堂课,每堂课半个时辰。学生们每天大约是这样度过的:

每天早晨卯时中也就是早晨六点钟起床,然后洗漱六点半开始上第一堂体育课。刘重元专门留下了自己的侍卫队长陈王廷任教,主要教习体能、拳法、剑法、射箭、骑马和火枪射击,同时也会涉及到军阵演练。其实是糅合了体育教育和军训两大部分。

儒家本就重视强身健体、军事训练,《周礼》中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其中就有五射和五御是对君子关于身体和军事方面的要求。五射说的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这五种射箭能力;五御说的是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五种驾车技巧。

从先周一直到春秋战国,中国的战争一直以战车之间的车战为主。战车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或者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贵族、大夫上战场,一般担任的是车左主射,或者为更高贵族担任御者,因此最基本的技能就是要能射箭和能驾车,而无论是射箭还是驾车,都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

孔门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惰性。历朝历代的儒家从来都是要求士人习武强身的,在大明,士子们在官学里学习时,射箭都是必学课之一,不少士子关心边事、立志报国,经常打熬身体锻炼武艺,士林不仅不以为怪异反而是持称赞态度的。

而不同于其他官学,技术学校的体育课更加的系统,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每天早晨先是进行晨跑两刻钟,然后操练拳法、枪法和剑法,间杂以射箭、火枪射击、骑马、军阵操练等,偶尔会进行一些体育游戏,例如蹴鞠等等,成为少年们最喜欢上的课。

体育课之后是洗漱和早餐时间,辰时中也就是早晨八点开始第二堂课,通常是国学课,仍旧是讲解四书五经圣人经典,

一堂课上完是巳时初,休息一刻钟出去稍微活动活动;到巳时二刻,开始上第三堂课,通常是数学课,或是汤若望等传教士讲解教授《几何原理》,或者由中国学者讲授《九章算术》、《数书九章》等中国传统数学书籍。

之后接着的一般是一节音乐课或者是轻松一些的体育课,用以放松一上午的学习。音乐课可以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古筝、玉笛等,也可以学习西方的钢琴或者小提琴,这也算是礼乐吧。

中午午饭后稍稍休酣片刻,未时中也就是两点钟开始下午的课程,通常是安排一堂历史课,学习《资治通鉴》、《史记》、《元史》等历史典籍,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刘重元苦心安排历史课,也是希望这些少年能够多增长一些见识。

接下来是一堂格物课,主要学习《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中国格物致知方面的书籍,同时学习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西学。这也是成立技术学校的主要课程,虽然课程比较庞杂,但是王徽、宋应星等大明教师和汤若望等西洋教师,都尽量理论联系实际,讲的深入浅出,让学生们很享受学习的乐趣。

通常格物课时间会比较长一点,因为除了正常的课堂授课之外,还经常会做各种实验演示给学生们看,或者去往田间地头和兵工厂车间,观看金属冶炼、锻造和铸造等,贴合实际的学习。

格物课上完,已经是酉时初,甚至到了戍时,吃完晚饭后,通常会有一节选修课。这是技术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刘重元特意选定的。按照教师的情况,目前设有地理课、军事课、建筑学、医学、农学和外语等课程。

地理课由江阴奇人徐霞客讲授其撰写的《徐霞客游记》,这位老先生淡泊名利无科举仕途之心,一生好入名川大山游,凡三十多年几乎走遍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去年终于走不动路了回乡,接受祁彪佳的转达刘重元的邀请,到技术学校出任地理老师。

军事课最早是由茅元仪上课,茅元仪忙于北洋军务之后,转由在乡闲居的金声担任教授。金声是崇祯元年的进士,是刘重元的同乡、同年兼好友,因为在乙巳之变中犯下大错,兼且为袁崇焕求情而遭皇帝厌恶,之后一直在乡闲居。金声治学严谨,慷慨又大义,又喜欢钻研兵书战策,虽然不免有纸上谈兵之嫌,但是教导少年们学习暂且还是绰绰有余的。

建筑学、医学和农学,这些能够教授的人也颇多,在时下大明虽属于杂学,但是感兴趣的士大夫并不少,刘重元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只要少年们感兴趣,就找到老师来教导。

比较特别的是外语,这在大明是颇为少见的。过往大明虽然有蒙古语通译,但大多是由去过蒙古通商的商人担任,士大夫是没有人愿意主动学习外语的。刘重元考虑到向西方学习科技,不可能总是指望西方传教士将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呐,所以考虑着开设外语课,主要学习目下能在西方通行的拉丁语和法语。

汤若望等来华的传教士,通常都是由罗马教廷指派,因此都通晓拉丁语,而刘重元考虑到今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还是将法语纳入了外语学习计划,这也得到了汤若望等传教士的大力支持,但是却遭到了毕老爷子等人的极力反对,认为天朝上国为何要学习西洋文字?就算是徐光启、孙元化和王徽等人受洗入教,也不曾学习西洋文字啊!

刘重元坚持己见,还是将外语的学习纳入了课程表,只不过碍于压力,由必修课改成了选修课,全由学生自觉自愿,而经汤若望等传教士极力劝导,还是有十数名学生在学习,算是稍有进展了。

除了远景的考量,让这些学生能够方便的阅读西洋书籍,目前来看,多一些通晓西方文字的人还有一项重大的任务,那就是将之前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从西方携带来华的七千多本西洋书籍翻译成中文。

金尼阁在万历三十八年第一次来大明,三年后返回罗马向教皇汇报大明教务情况,之后于万历四十六年带着二十多名传教士再次来华。这一次,他还为大明带来了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籍。据说,这些书都是精装本,无一重复,囊括欧洲古典名著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为了募集新书和仪器,金尼阁漫游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终于收集了精装图书7000余部,估计价值1万金币。

到达大明之后,金尼阁拟定了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联络了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也。

可惜天不假年,崇祯元年金尼阁病逝于杭州,而其余众人各有职事,无暇长期坐下翻译书籍,只是零星的翻译了部分。绝大部分这些耗费巨大心力从欧洲运来的书籍就长期蒙尘,直到去年,刘重元在技术学校内辟出一座大殿用作图书馆,这些书籍才从杭州千里迢迢的运来莱芜。

刘重元指令王徽和汤若望组织,逐步分门别类的将这七千册西洋图书翻译成中文,这也有赖于这批少年能够尽快成长起来。

晚上的选修课通常并不拘泥于时间,只要教师和学生们愿意,通常都会教授到很晚,这也来自于学生们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

如此这般组织严密,国学、体育、格物致知、数学、音乐等多学科共同学习,让技术学校的学风生气勃勃充满朝气,也逐步改变了毕懋康等士大夫的一些偏见。这刘重元制定的课程学习计划,看起来比其他书院更像是儒家正宗嘛!

就像原本极力排斥的技术学科,老爷子旁听了几节课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附和儒家大道的嘛!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虽然目下对于格物致知究竟作何解释还有疑问,但是刘重元将探寻事物的道理得到知识,这种解释也未尝不可啊!

而说起来,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技术学校反而是面面俱到,五一遗漏,还多了不少学科,让学生们所学更加全面。反而其他被封为正宗的书院绝大部分只是教授礼和书这两部分,教授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而已。

孰是孰非,孰对孰错,倒是让毕懋康等人愈加的困惑了。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54看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