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41章:大同之梦

手机直接访问:m.54kanshu.com

这次刘重元过来,就正好看到七百多名学生们在上一堂格物课,巨大的教学大厅内,学生们围坐在四周,前排蹲着甚至趴在地上,在中间的人坐在小板凳上,再往后则是站着,最后排的则是站在凳子上,一层层围得严严实实。冬日阳光顺着天井斜射下来,显得厅内也没有那么冷了。

刘重元、毕懋康和几位幕僚也找了个凳子站上去,看到年纪大了的毕懋康战战巍巍的样子,刘重元不由小声说道:“学校不若建一座大阶梯教室,前低后高,后排学生不会被遮挡视线,这样学生们用不用这么辛苦的趴着或站在凳子上听讲了。”毕懋康眼前一亮,不由频频点头。

只见前面正是汤若望在上课,他将一块约莫两丈长的木头斜支在木架上,他自己则站在木架上,将一个婴儿拳头大的铁球放在木架上端,说道:“现在我将松开铁球,大家注意计量铁球通过每一个刻度的时间。”

木架上的汤若望一脸络腮胡子,穿着大明士子常穿的儒袍,说着一口流利的大明官话,除了很是明显的西洋人面庞,几乎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明士子了。

汤若望松开手里的铁球,只见铁球沿着斜支木头上的沟槽快速的向下滚落,十树秒后就滚落在地上。按照学生们记录的通过没一点时间,汤若望以每一段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出了通过没一点的速度。

看着黑板上铁球滚落的速度是逐步增加的,学生们在议论纷纷,汤若望总结道:“我们通过这个试验可以证明,铁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比例:两倍的时间里,铁球滚动 4 倍的距离。也就是说铁球滚落的速度是逐渐增加的,而不是我们直观认为的滚动的速度是恒定的。这个试验是伽利略先生设计并完成的。”

学生们还是稍显腼腆,只是静静的聚精会神的听着汤若望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稍稍修改一下实验方法。”说着汤若望让两名学生帮助,在斜支着的木头对面再支起一根木头,只是倾斜的角度更大。“我们再来实验放下铁球。”

铁球沿着一侧木头的沟槽滚下,快速的跃上了另一侧的木头,在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铁球爬上斜支的木头,由快到慢的爬上与释放时几乎相同的高度,先是停下来然后又落下回到另一侧的木条。

“这个试验显现出来的结果跟我们之前做过的摆锤试验一样,那我们在将这块沟槽角度调整一下试试看呢?”说着汤若望将第二根木头调整角度更小,重新释放铁球,发现铁球达到几乎同样的高度。

当汤若望将木头调整角度更小之后,再一次释放的铁球甚至沿着沟槽直接冲出了木头顶端,教室内一片惊呼。

“这个试验就说明无论第二个斜面伸展多远,小球总能达到和出发点相同的高度。如果第二斜面水平放置,而且无限延长,则小球会一直运动下去。除非出现一个新的力量,组织铁球的运动,他才会停下来。”

听了一会儿课,毕懋康看的云里雾里不知道在说什么,刘重元看明白了,这不就是牛顿定律嘛!几乎就是差一句总结的话了,若是这在座的谁谁谁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提出来这条定律,倒也算的上是意外之喜了。

原本不准备打扰上课的,不过刚准备离开就碰倒了一张椅子,汤若望和学生们顿时看到了总督大人和山长联袂来访,顿时高兴地鼓掌欢迎,汤若望也赶紧过来问好,并邀请两人到讲台上跟全体学生们见个面。

“同学们,我听毕山长说大家这几个月学习都很努力,正在如饥似渴的学习各门功课,我听了非常高兴。”讲台上,披着羊皮大衣的刘重元看起来内敛威严不怒自威,指挥千军万马锻造出来的气质令学生们大气都不敢喘。

“自从这座学校创办以来,一直伴随着疑虑和争议,我想现在可能仍有一些同学在为未来担忧,我上这个学校学习这些内容对我有意义吗?我今后怎么去参加科举考试呢?”

这两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共鸣,这几个月来,在技术学校里,出生贫寒的他们感受到了天地的辽阔和知识的海洋,学习是如此的有趣。但是来自小时候的教育和家人的忧虑又让他们不得不担心,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我总是在讲六百年前张载先生的那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实乃我被士大夫人生之座右铭,我自天启元年读书立志,崇祯元年进士登科为官,就一直秉承这句话的精神,孜孜以求不敢懈怠。可是这些年来沉沦于官场之中,我时常在反思,我为何要读书?我为何要做官?我每日所为对得起张载先生所说的哪一条了?”

“直到前年外放,我能自主才自觉做了一些事情,为国家的安定,为百姓的安宁做了一些实事。而更多的看到官场之中,贪污腐败、贿赂公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每日所思所为不是为了国家变好,而是为了拿到更多的利益。朝堂之上尽是贪官污吏,在乡贤者倒是人杰辈出。我讲这些,是想告诉诸位学子,人生价值的实现并不能局限在科举做官上,能够登科做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然是好的,即便不能,也能埋头做学问、在乡为贤人。古往今来,贤者没有为官不屑为官而流芳百世者多了去了。”

“进入崇祯以来,四方乱起,中原灾变,国家有事,大部分官员只知空谈经典,奢谈大义,却无丝毫实务建言。国家需要知兵的帅才领军却敌,国家需要熟知农稼的专家改进农业,国家需要精通建筑的大师负责各项大工,可是朝廷里只有一些只读经典的书呆子。政务全都操持在一帮子疍吏手里,任由他们狼狈为奸、蝇营狗苟。所以,依我之见,我朝之选才任官制度亟待改革,尔等今日只不过是走在了前列而已。”

“说不准,十年后乡试、会试和殿试会增加格物、数学、体育等课也未尝可知啊!”

不仅是学生们听得目瞪口呆,继而欢欣鼓舞;就连毕懋康、汤若望以及所有旁听的教授、幕僚都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千载以来,抡才大典的科举考试,能够改吗?

“诸位同学能够在这所学校学习,在上,朝廷和皇帝给予了极大地关心;在中,山长和诸位教授都是尽心竭力,像毕老先生近七十高龄还在为学校建设奔走,本人还捐资助学;在下,在山东河南灾情如此猛烈地时候,尔等每日所食所用的花费都是从老百姓口中抢出来的,或许就是一条生命因此而逝去!因此,我希望诸位同学,要不负大家所托、不负自己韶华,为大明之富强而努力读书!”

数百名学生们顿时热泪盈眶,拼命地鼓掌赞同刘重元的讲话。说别的他们可能不懂,可是说其家乡的灾情,说起父老乡亲们受灾深重,他们如何不感同身受。他们不少人,都是因为一家人快要饿死了,才被父兄和族里送来技术学校,每天都在为亲人们担心。最开始能够安心的留下来学习这些杂学,也未尝不是因为实在是不敢回去所致。

随后,刘重元又参观了学生们的食堂、宿舍和其他教室,以及为教师们准备的住所,总的来说,作为北洋、山东上下都重视的教育重地,技术学校的各项硬件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也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年从河南和山东赶来。去年来的时候才不过三百余名学子,这次来已经有七百多人了。

刘重元一直在技术学校待了三天,完整的查看了学生们的上课和生活情况,看到他们每日披星戴月的刻苦读书,看到他们激昂青春的辩论,看到他们挥洒激情的踢球;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自己一定要守护这份民族的未来,让他们茁壮成长。

“中葆兄,你说什么时候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每个省都能建上一座技术学校?不,应该每个府都建上一座。”勒马于高岗之上,回首望去,技术学校的亭台楼阁都掩没在白雪之下。刘重元心情大好,不禁放声问道一旁的蒋德璟。

随着几处钞关和税务所收归户部,蒋德璟这个五省筹饷总理也交代差事被召回京师了,听说皇帝有意招他入内阁辅政了,此番从江南到临清接到圣旨之后,专门来莱芜找刘重元,交卸北洋粮饷筹办的事项,就准备北上进京了。

听刘重元不以粮饷为意,倒还惦记着技术学校的办学,蒋德璟倒是既有些气闷又有些钦佩。不由诘问道:“为了这个技术学校,我可是求爷爷告奶奶的筹钱,这技术学校一年的经费可是需要五万多两,这还是在毕老爷子他们薪俸甚薄的情况下,十三省以一省之力倒不是不能支撑,每个府都建一座,先不说哪来那么多的师资力量,单说经费问题都解决不了。”

刘重元笑了笑不以为意,看着冉冉从东方升起的太阳微微出神。初春的太阳,将温暖洒遍大地,即便是直视也不觉刺眼。“中葆兄,之前我两曾经讨论过天下大同,你问我心目中的大同社会是何等模样,今日我告诉你,我心目中的天下大同,是天下孩童都能进入如技术学校这样的学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穷尽我此生之力,也要将这技术学校办到每个府每个县。”

大旗既立,刘重元不在停留,虚甩一鞭,当先向山岗下驰去。尚在心中激荡大同之梦的蒋德璟连忙打马跟上,再然后是刘冲带着的卫队,踏雪声中,队伍向省城济南行去。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54看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