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 > 历史 > 一个人的明末 > 第50章:战略

手机直接访问:m.54kanshu.com

不止一次的,刘重元特别的想念后世发达的通讯,有什么想法打个电话就能沟通。不像现在即使是最快的600里加急,从金州出发到京师,先是坐船然后到天津换乘快马进京,怎么也得六七天的时间,若是碰上风向不好,船在海上多走几天,那需要的时间就要更长了。

偏偏在京师的是大明的最高决策机构,无论做出什么决策,刘重元都只有领旨的份。在当下这个时候,刘重元觉得此次东虏经略义州剑指锦州,定然将是一场决定大明与东虏之间胜负的关键战役,若大明胜则东虏彻底失去战略主动权,只能眼看着大明北洋、辽东、宣大三军从三个方向上步步逼近,十几二十万大明军队组成的绞索一点点的收紧,直到兵临沈阳城下。

而若是东虏得胜,大明轻则关宁军损兵折将,中线出现一个大窟窿;重则锦州成为一个巨大的漩涡,北洋和宣大都被卷入,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精锐,就在千里赴援后于野战被东虏消灭。

这也是刘重元最为担心的情况。经过这些时日的思索,刘重元渐渐地对东虏的战略有了些猜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想要重演当年的大凌河之战,以围城打援的方式歼灭大明的不多的机动兵力,从而将大明十年才重新组织起来的战略进攻消于无形。

崇祯二年乙巳之变之后,皇帝任用孙承宗为蓟辽督师,统帅蓟州、辽东、东江和登莱的部队,以及来自宣大、三边等地的援军,首先顺利的拔除东虏在关内占领的永平、卢龙、迁安、滦州四城,皇帝矢志要一血乙巳之变中被东虏兵临京师城下之辱,于是诏令孙承宗进讨东虏。

自制明军尚不是东虏对手的孙承宗,采取历史上北宋对付西夏的办法,以浅攻进筑的战略,期望通过一步步向前筑城的办法,压缩东虏的生存空间,直至逼近沈阳城下。历史上北宋维持此战略数十年,到宋徽宗年间几乎将西夏逼上绝路。

野战不如人的情况下,浅攻进筑战略未尝不是一个办法。所谓浅攻进筑,就是浅近攻击加逼近筑城,暂时放弃大规模远征期望一举打垮敌人,每次进攻向前三五十里,绝不太过深入,占领一地就立即筑城诸军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如此一步步的逼近,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防守受制于战争综合实力的不足无法守住,进攻则面对坚城无计可施。见效虽慢,但只要坚持下去总有成功的一天。

而大明自从广宁大败之后,逐步开始执行的就是浅攻近筑的战略,从宁远开始筑城,在到锦州,事实证明,只要将帅得力,粮饷充足,士卒用命,明军完全可以守住坚城,也就相继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之战的胜利。

虽然经过乙巳之变,这一战略有所中断,但是在收复关内四城之后,朝廷上下和孙承宗孙阁老唯一想到的进取之策仍然是浅攻近筑,具体来说就是以锦州为出发地,向前三十余里修筑大凌河城。

没想到,打的西夏数十年没脾气的战略,施展在东虏身上就全然不灵光了。黄台吉指挥大军将大凌河重重包围,却没有如之前一样急吼吼的攻城,而是环城挖壕困死城内的明军,却并不发起攻城作战,大有一副将明军困死饿死的态势。

围城数月之后,没有准备长期被围的明军开始断粮,陷入了人吃人的境地,大明被迫开始组织大规模救援行动,调集四万精锐部队从锦州出发救援大凌河城,却不想于长山遭遇东虏主力,一场血战之后明军全军覆没,主帅张春被俘,主将山海关总兵宋伟战死,另一个总兵吴襄逃跑。长山之战后,粮尽援绝的大凌河守军在祖大寿的带领下投降。

这一战,历经孙承宗和袁崇焕两任督师辛苦训练出来的辽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而大明自萨尔浒之战后唯一的一次战略进攻行动就此胎死腹中,自此之后,大明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态势,躺平任打,全无办法。

此次东虏故技重施,不过不是等明军进攻筑城,而是直接瞄准了大明在山海关外最重要的城池锦州,若让东虏围困成功,无疑就将占据了巨大的主动权。没有救援的情况下,锦州守军只能一步步等死,等到粮食耗尽,不用东虏进攻就得投降,东虏以微弱的代价消灭了祖大寿军团,这一辽东军最精锐的力量,同时攻占了锦州城,一举将战线前推上百里;而若是大明组织救援,就给了东虏于野战歼灭大明机动兵团的机会,如此一举两得。

逐渐想明白了这些,刘重元就特别担心,若是东虏包围锦州之后,辽东军没有力量自行解围的话,朝廷定然会要求北洋军展开解围行动,北洋军要想解围则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沿着金复盖海的路线一路向前,只不过要加快进攻节奏,毕竟东虏等得起,锦州守军肚子等不起。另外一条就是将北洋军渡海到辽西走廊,然后直接发起解围作战。

而无论那一条路都凶险万分。后一条就不说了,北洋军劳师远征,如何是以逸待劳的东虏的对手,一旦野战定然大败。而前一条看起来稳妥,但细细想想,焉知不是东虏故意设下的圈套,东虏占据内线主动权,随时可以调转进攻方向,若是北洋军在朝廷压力下太过急躁的冲到盖州和海州,东虏大军突然袭来,北洋军又该如何阻挡呢?去年的金州还能靠坚固的防线和极短的后勤补给线,顶住东虏主力大军的进攻,若是战场转移到盖州,能挡得住吗?肯定挡不住。

因此,当第二天一早起床之后,刘重元立即展开笔墨,亲自给杨嗣昌写了一封长信,将自己对东虏战略目的的猜测,以及东虏接下来可能的行动,做了一番详尽的分析。着重强调了朝廷必须十分注意研究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

刘重元告诉杨嗣昌,自己在担任职方司郎中时,曾经做过一次大凌河之战的复盘,也就是兵棋推演。对大明在此战中的失误和东虏的战略谋划,做了详尽的分析,建议杨嗣昌可以找吕大器,让他主持再做一次,重新认识此战,就有助于应当当下的辽东战局。

刘重元预计,按照兵部的塘报中提到的东虏兵力和动员的力量,大致来说多则一月短则十天,东虏就可以完成义州战略基地的建设。届时东虏就可以腾出兵力来挥师南下,首先扫荡锦州四周的寨堡,隔断锦州与宁远、松山之间的联系,逐渐开始为围困锦州做准备。

因此,他建议,当务之急应当是趁着东虏还没有围城,尽快运送一批粮草进锦州,这样即便是之后东虏围城成功,锦州也能坚持更长的时间,给大明留出更多地解围时间,同时增加东虏的作战难度。

想了想,刘重元又给陈子龙写了一封信,希望陈子龙能够发动在东虏境内的情报力量,尽力探查东虏的战略意图和兵力运用。同时还微微的提了一嘴,如今北洋军占据了复州和皮岛,在加上又有海上之利,可以随意登陆东虏地域,极大地方便开展情报工作,职方司是不是可以让东虏境内的间谍直接与北洋对接呢?

毕竟,若是东虏有什么异动,例如兵力大举向盖州移动,即便间谍探查到了,也是要先送到京师兵部,再由兵部转交给北洋,这个时间线实在是太长了。

当年做兵部侍郎掌职方司时,刘重元坚决的顶住各方压力,将东虏境内的谍报力量掌握在手里,坚决不让其与辽东直接对接,就怕被辽东暴露或者卖了。而此时,屁股换了个位置,想法却又为之一变,想到这里,刘重元又有些失笑。

写好了两封信,叫来幕僚加紧送到京师,刘重元搓了搓脸,发现已经是辰时末了,诸将领早已经准备就绪,等着刘重元一起进城呢。他随意的拿起两张大饼狼吞虎咽的吃下,然后灌了几口热茶,就匆匆的出来大帐。

经过几个月的恢复,金州城稍稍恢复一点儿生气,在周边逃难躲避的老百姓逐步回到城中,刚刚割掉脑袋后的小辫子的他们,看起来麻木而无生气,见到大队官军过来,赶紧跪下,头深深地低下。上次金州之战被破坏的建筑正在逐渐修复,大量北洋军的各级军官,也将家暂时安在城内。

暂且没有心思顾忌金州城的恢复,刘重元让诸文武官员各自回衙各司其职,只留下了黄得功等督标营将领和茅元仪几人,他迫不及待的要商量远征军的筹建事宜。

“部堂,”茅元仪深深地皱着眉头,担忧的说道:“按理你已经决定的事情,卑职不该多言,可是眼见辽东即将大战,这个时候在分出兵力再开战线,恐怕有些不合时宜呀!这怎么向朝廷交代?”

“更何况,台湾那个地方,荷兰人、西班牙人还有郑芝龙三方势力交错,我北洋实力虽强,可是水师力量确是最弱,无论是荷兰人还是郑芝龙,均是阴怀诡诈之辈,一个不小心,我数千远征军就有灭顶之灾啊!”

刘重元虽有些不悦,但是看黄得功等人,尤其是方以智等学生也一副准备劝阻的表情,不由有些头疼,还得想办法说服自己的部下。谁叫自己一向不喜欢一言堂呢,有一利必有一弊啊!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54看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